沈芯菱志工人生 從苦難找出口

青春不留白,不少學生為了升學而學才藝、當志工,出身貧困的雲林女孩沈芯菱卻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投入公益行動,「大半輩子」以當志工為樂;今年將進入台大新聞研究所就讀的沈芯菱,希望未來能當獨立媒體的公民記者,透過媒體繼續服務弱勢人群。她的故事已收錄於八本高中與國中小教科書,成為新世代尋找出路的最佳典範。

沈芯菱因為家貧,從小跟著父母擺攤,一台卡車載著全部家當,也載著貧窮家庭的希望,南征北討,在街頭提前體驗人生,因此看到台灣社會底層弱勢者的需求。

「我只是看見問題,想要解決問題。」沈芯菱認為,在街頭擺攤的人生,雖然沒有機會念幼稚園,卻跳級上了「社會大學」的先修課程,讓她看見人生百態,懂得察言觀色,更有同理心瞭解別人的需要。

因為看到果賤傷農,文旦老農愁眉苦臉,沈芯菱開始架設農果產銷網,至今網銷一百多萬斤。她回想自己的求學路,從小就在路邊攤看著二手書,身體趴著學寫字,不會ㄅㄆㄇㄈ,而是靠父母指著馬路招牌學習認字,就連自己的第一台電腦,都是靠媽媽變賣僅存玉飾換來的中古電腦,這是「散赤囝仔」的學習困境。她在小六時就成立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成為兩岸三地知名網站,幫助無數學子。

她也曾創辦「FORMOSA青少年創作展」,鼓勵偏遠地區青少年勇於創作,追求夢想;如今更四處演講,帶領更多年輕人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加入志工行列。

沈芯菱認為,參與公益行動的力量,最主要來自對於現實的憤怒。「在他人的缺乏和苦難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擁有。志工不僅是幫助別人,也可以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她鼓勵年輕人若想從事志工,可以從自己的家鄉做起,例如有南投的泰雅族青年聽了她的演講,開始在自己部落訪談耆老,採集古調。

十幾年來,沈芯菱走訪各地,奔波二十幾萬公里,拍了三十多萬張照片,訪談超過三千六百多位鄉親父老,寫了超過四十萬字的紀錄,拼湊「草根台灣臉譜」。她過著和同儕不一樣的生活,雖然不常和同學相約逛街和唱歌,但這是屬於她的年少輕狂,也是她所熱愛的年輕歲月。

「成功並非打敗多少人,而是幫助多少人。」今年二十三歲的沈芯菱相信,主流社會不應該再以單一的學業成績評斷或要求年輕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苦悶,他們這一代物質生活不匱乏,但內心缺少歸屬感,對土地缺少情感,對家人和朋友疏離;不過,年輕一代也充滿創意與活力,展現多元的新風貌。台灣社會應該給年輕世代更多機會,更多信心,讓他們勇於追求自己的路。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