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芯菱,對台灣人來說不陌生的名字,這位年紀只有23歲的年輕女生,竟已「做」了近14年的公益活動。
從10歲開始,大多數的孩子忙著補功課或補英文,或盡情地在操場上玩耍,沈芯菱卻已「看到」不公不義,「想到」解決方法,甚至「做到」推銷滯銷的柚子,解決了阿公阿嬤的麻煩,這僅僅才10歲年紀而已,她卻做到了,為什麼?
接下來的事蹟有如天方夜譚般的發生著:小六時,建立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幫助無資源的學童能自學補強課業。國一,舉辦免費英語學習營,讓75位弱勢學童獲得公平的教育。國二,大膽投書媒體,舉發柳丁1斤1元事實,引起社會關注,最終解決柳丁賤價的問題。國三,舉辦青少年創作展,開啟創作風氣。
高中3年時間,她也沒閒著,發起送電子辭典給原住民學童,發起送眼鏡給弱勢學童,建立台灣媳婦學習網站等,一一完成,嘉惠需要的人。
目前她主要的工作是記錄台灣,包括基層工作者的臉孔,也記錄各地的風俗民情活動,展開「希望台灣工程」。直到現今,她仍在全台灣走透透,開著老爸擁有的20年高齡的老車,記錄台灣島上的點點滴滴。
為什麼做這些事?為什麼不做!
很多人都會問沈芯菱為什麼做這些事,為什麼一位小四的女孩,就會想到替阿公阿嬤解決3 萬顆堆在屋內賣不出去的柚子?為什麼一個才剛摸電腦的小五女童,會想到運用老師教授的簡易電腦技能,就成立一個免費學習網站?
太多的為什麼會被問到,也不時圍繞在她旁邊。她知道這個社會有很多遊戲規則,包括每做一件事,就有一堆來自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做?妳一個人做嗎?妳有什麼資源?妳有錢嗎?
「驚訝、納悶、懷疑的反應不曾間斷,從過去到現在,都有。」沈芯菱說,這就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也是既定的遊戲規則。大家都認為做事一定要有動機,甚至是偉大動人的理由,沈芯菱才會做這些事,付出心力。
但沈芯菱的回答很簡單:「我只是看到在乎的人的需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解決而已。」她只是很簡單的「看到」旁人的需要,用自己熟悉且喜歡的方式去「改變」、「滿足」,就這麼簡單。
其實,當每一次有人問她:「為什麼?」時,她心裡想的是:「為什麼不!」這樣的轉彎思考,讓她把很多的負面轉為正面,把抱怨變為抱願。因此,她做這些事,都會想說:我可以幫他們解決嗎?為什麼不是我?為什麼不是現在就做?
「為什麼不」讓沈芯菱換了思考模式,用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也讓事情更即時的去改善、解決。
最遠的距離,知道到做到
沈芯菱用她敏銳觀察力,常常看到身旁人的需求與欠缺。當她發現產地的水果攤柳丁1斤只賣1元的現象,她覺得怎麼會如此賤賣柳丁。進一步訪查果農,果農告訴她事實如此,他們都懶得採收,因為連工錢都不夠。
她知道了這個現象,投稿寫了一篇文章呼籲政府實質關心農民,解決1粒柳丁不值1元的問題。後來引發農委會的澄清,甚至還有親友及老師來相勸,希望她少講話,不要再引起是非。這件事也讓父母有些擔心,怕會影響她的求學。
後來她調整到解決問題,而不只是丟出問題。透過媒體的報導,國軍發動採購柳丁,各學校也鼓勵學童吃柳丁,也解決了柳丁賤賣的現象。
「知道不難,做到才難,」沈芯菱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有一顆憐憫之心,會看到周圍人的需求與不足,也知道該如何解決,或協助改善。但真正去做的人就少之又少,她才會感慨的說,最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
對她來說做到也曾經很難。小六時,她想辦一個英語夏令營,大家都覺得不可能辦到?甚至被誤解為是詐騙集團。沈芯菱面對各方的質疑,也會灰心氣餒。母親即時的安慰她:「如果妳不做,就真的是詐騙。」她聽了,全力以赴,結果有75位學童參加受惠。
溫柔的小革命,一點點改善
沈芯菱提醒,別高估10年後「想」做的,卻低估現在「能」做的。很多人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總覺得要等到時機成熟、萬事俱備才開始做。其實做只要踏出一小步就可以開始,成大事也是從第一步開始去完成,勇敢踏出第一步最重要。
23歲不到的沈芯菱卻已做公益14年,比別人早就做公益,其實祕訣就是「想做就去做,從小處著手」這句話上。
沈芯菱從沒想過做「大公益」,她的出發點都是身旁人的小問題,她有興趣去解決改善。往往後來就成了大改善、大公益。免費教學網站的發想是為解決一位好朋友她沒錢去補習班上課,所以成立的,現在卻有800萬人次上網使用。銷售柚子也一樣,本來是解決阿公阿嬤滯銷的柚子,後來成立了農業銷售平台,累積賣出了100萬斤的柚子。
臉上總是帶著甜美笑容,露出小酒窩的沈芯菱說,其實她每次的發想都是解決小事情,後來發現大家都有這樣的需求,就愈做愈大,影響力也變大許多。她形容自己看到這些不公義、弱勢教育、貧困不均等問題,都不是一步就要登天,一舉就要全部改變,而是把大目標分解成許多的小目標,一個一個去實踐、去改變,就有一天達到全部改變的目的,她形容這些是「溫柔的小革命」。
她認為,做公益或幫助別人,這些到最後都是好事,如果你沒有發覺到,那是你還未走到最後,所以她鼓勵一起做公益的朋友,一步步走,一點點做,總有一天到最後,成好事。
不接受捐款,獨立客觀
8年前,她經過一個工地,看到一位站在鷹架上的工人在綁鋼筋。此時有一對母子經過,媽媽訓斥小孩說:「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你就像那位阿伯一樣,一輩子當工人,沒有出頭的一天。」當下沈芯菱看了那位阿伯,心想最好阿伯沒聽到這句話。
當時她身上有相機,就隨手拍了阿伯認真工作的畫面,回家後開啟了她記錄台灣草根臉譜,台灣各地的風俗民情的願望。她的動機也很單純就是「愛」,她愛家人,她愛鄰居,她愛同學,她愛這一塊土地上的人。但這些鎂光燈不會打在他們身上的基層農民及勞工,沈芯菱發願要記錄他們的辛勞,為他們所付出的,留下紀錄,以供後代年輕人能看到、知道。
目前在台大新聞研究所就讀的沈芯菱,計畫用專業的眼光與角度,報導社會不公義的地方。也用她的公益經驗,解決這些不公不義的問題。
14年來,沈芯菱用自己的小「愛」,產生感動,化為行動,一步步去執行,這一路走來,驚人的是做這些事,都是沈芯菱自己拿錢出來,沒有任何企業或個人捐款。她所支出的500多萬元,都是憑她一人5年來進行的500多場演講,及接商業攝影或婚妙攝影案子的所得而來。當然,也跟媽媽借了錢,目前尚未還清。
沈芯菱說明,不接受捐款的主因是維持自主客觀性,不會為利益團體所左右。同時,自己賺的自己用,會更珍惜,物盡其用。最重要一點是,她想給所有想從事公益的朋友一個範例:「不是要有很多錢才能做公益」,沒有大錢就做小公益,很多公益也不用花錢,一樣能幫助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