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閱讀達人

寫這篇文章時,外頭滂沱大雨,面對擁擠的車陣、駢肩雜遝的人群,想著那些來不及躲雨、為了生計奔波、甚至家園一夕消失的人們,感到何其的難過與珍惜。

此刻的你呢?為了什麼而煩惱?喜悅?期待與失落?

十四、五歲離我並不遠。當時的生活日復一日,讀書、小考、讀書、大考,總覺得自己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Sisyphus),被懲罰將大石頭推上陡峭的高山,用盡全力,大石快到頂端時,卻又重力加速度滑落,得重新推回去,永無止盡的徒勞。

直到和這本書相戀。

我特別想推薦《感覺十書》給青少年,因為它讓我從作者蔣勳的眼睛看出去,發現生活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如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說的「La vie est d’ailleurs」(生活在他方),蔣勳認為「他方」是一種流浪、一種孤獨、一種心靈上的自我放逐,從現狀裡出走。走到哪裡或許並不清楚,但絕不要在原地踏步。

講得多浪漫!可是,很難立刻背起包包去流浪的我們,面臨接踵而來的考試升學工作壓力,還能生活在「他方」嗎?
可以的!這本書給了我「活得更好」的方法。

這「十書」也是十封信,描述人的「五感」(嗅覺、觸覺、味覺、聽覺及視覺)。幾乎都是生活中的細微碎末之事,哪怕只是個停電夜晚,蔣勳都感覺到「一整個季節新開的桂花沁入身體裡的芬芳,可以觸摸一片樹葉如此細密的紋理,可以品味生命的各種滋味;所以生命是不會有真正的黑暗。」

一朵花、一片葉、一道光,何不都是我已「擁有」的事物?但我曾認真的「享有」過嗎?

記得青少年時期,常常納悶,為何很多人耗盡青春追求的一切,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厭倦和空虛呢?想想蔣勳說的,「品牌」不等於「品味」:「『品牌』可能價格昂貴,而『品味』可以很樸素簡單,品味需要的不是物質的貴,而是心靈上的自信與從容。品牌常常只是盲目的跟從流行,品味卻需要自己細心的學習與感受。品牌是附庸風雅,品味是發現自己。」

我想蔣勳不是譴責物質的擁有,而是擔心美好的生命受到物質拘束,變得盲忙。「忙」造成心靈粗糙,也就難以感受美,擁有再多物品,也不會「感動」。如同老子的比喻「一個杯子,最有用的,是那空的部分。」

只有讀的書才是一輩子的禮物

如果心中填滿了競爭、消費和自利,怎能裝得下一朵花的綻放、一抹溫暖的微笑、一個眼瞳中的亮光呢?原來在蔣勳心目中,美的學習,並非要「增加」什麼,而是要「減少」什麼。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閱讀。小時候家裡窮,常欽羨別人的新衣和玩具,但媽媽告訴我,當渴望一樣「想要」而非「需要」的東西時,就去圖書館借一本書。因為,再美麗的衣服都會舊掉,只有讀的書才是一輩子的禮物。

為了「感覺」這片土地,我自十四歲起,拿起相機走讀台澎金馬蘭綠等地,拍攝近三十萬張「草根台灣臉譜」。從每個滄桑的臉龐、堅毅的眼神、再辛苦也要笑給老天爺看的生命力中,感受到熱騰騰的人情味。如同那天在海邊遇見的「夕陽娃娃」,這是一個單親媽媽,送給她十歲女兒的生日禮物。收入有限買不起大禮,可是懷抱著彼此的身體、發揮無窮的想像力,讓天邊夕陽成為無可取代的回憶。

許多學生從高中、國中小的教科書中讀到我的故事,最好奇的就是為什麼我這麼有「愛心」?樂於獻身公益十多年?其實我非常平凡,只是先從「認真生活」開始,感受周遭一切生命的情緒,才能體會阿公阿嬤為了滯銷的文旦苦惱、同學繳不起午餐費而哀愁、原住民資源不足的無助……

因為了解,而產生關懷,有了關懷,才能勇於行動。所以我建議,想了解世界的青少年,不用急著跑到很遙遠的地方、或是做很偉大的事情;而是能逐步開始,先對生活「有感」,才進而愛周遭的人。做公益絕對不是比賽,而是無止盡的學習。

這本書是個起點,它讓我發現,所謂的幸福沒有標準答案,只要過度強調某樣價值,都會形成限制,例如過度追求物質而喪失心靈、完全強調夢想而產生焦慮;重點,應該是放在生活的平衡與美好之處。

此時才發現,儘管我們都是薛西佛斯,但每次推著石頭往上的過程,一次比一次堅強有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