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報

沈芯菱首次用自己的力量幫人是在11歲,那時她剛學用電腦。「當時爺爺奶奶種的文旦(柚子)賣不出去,我跟一起苦惱,就想到用emai1幫他們聯絡買家。」出生在算是台灣最窮」的雲林縣,她自小跟著擺路邊攤賣小玩具、飲料的父母走遍台灣,居無定所又會捱過餓,上小學時才回雲林定居,租住鐵皮屋。憑着在電腦方面的天賦,沈芯菱很快自學開網站,更與鄰里聯合起來,「我做了應該是台灣第一個直銷農產品的網站,網站仍在運作,一共幫農夫們賣了約100多萬斤產品」。除了農民苦况,她發現身邊很多朋友一放學就跑到市場賣菜或到田裹幫忙,「很多都買不起參考書,功課一直退步,很沒有自信」。嚐過貧窮滋味的她認為,教育和知識是改變現狀的基礎。

「老師常說,教育可以改變貧窮,可我覺得若社會只剩下英教育,社會中的弱勢群眾沒辦法得到教育,那貧窮就會一直積累、繼承下來。」在台灣,縱是貧窮地區,政府也有投放資源在電腦科技教育上,「但只有硬件沒軟體,電腦不是閒置就是用來打電動(電子遊戲)」。成績不錯的她於是創辦安安免費教學網」,把學過的知識製教材,讓有需要的學生免费自取自學。那年她13歲,讀小學六年級。安安網的學生親切地叫她「沈姐姐」,更令她開心的是,學生功課進步外,還會寫電郵向她分享一些不敢與老師講的事,「輔導、陪伴也是一種溝通,他們覺得並不孤單」。家長也很放心讓孩子上安安網學習,不少教師也受鼓勵,「我身為學生可以做到,在教育第一線的他們會想,自己是不是可更積極一點?他們也會用網站的教材、用我的故事去鼓勵小孩」。她向教師要了些教材,現時安安網有小學、國中的教材,用戶瀏覽人次超過500萬,除了台灣山區的小孩,還有不少內地用戶。沈芯菱的故事被收入台灣9本教科書,「幾乎所有小孩都會讀過我的故事,所三在路上會被認出來!」安安網一直獨立運作,不接受捐款贊助,經費來自她設計網出書、攝影及演講等收益。沈芯菱說,希望自己做慈带的方式能成為他人的參考和範本,幫助別人不用很多錢或時間,可以用當下的一己之力,結合自的事長、興趣去服務身邊的人投稿掀「全民吃柳丁」運動在台灣,沈芯菱更為人熟悉的是發起「全民吃柳丁」活動。市價最好時一個能賣四五塊錢(台幣)的柳丁(橙),2006年因為供過於求而賣不了一塊錢。她投稿報章,再設計網站,動用公民力量引起政府關注並推出措施幫助果農,包括收購後發給學校、軍人,「那時全台灣都在吃柳丁」。

一人之力結合媒體關注,力量足以掀起全民運動,台灣新聞報道以「小蝦米對抗大魚」來形容,令沈芯菱認識到媒體力量,在大學和研究院選修新聞學。「我覺得媒體作為公器,要為這些在太陽底下彎腰流汗的人說話。我從小到大的經歷都讓我見識到媒體有發聲的能力。」正就讀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的她說,將來或會從事公民記者,又或以獨立媒體的方式,繼續為生活在底層的人發聲。

「成長環境對我影響很大,雲林縣眼所見都是這樣的生活,感觸會比較多。」沈芯菱說,台灣主流社會還看不起基層農民、工人,階級觀念根深柢固。不過,樂天知命的台灣百姓往往讓她感動,「他們很辛苦,但是很願意笑給老天爺看,很認本命、很安然的為了下一代努力」。

從小學起幫人設計網站掙錢, 有時還幫忙拍攝產品,沈芯菱手中多了一部相機慢慢將鏡頭聚焦於她口中「在太陽底下腰流汗的人」身上。他鏡頭底下的台灣百姓、原住民都淳樸,「我不是特意要抬,高他們,他們當中也有自私、貪心、愛說髒話的」,但她認為人性裹有善有惡,重點是把人放在什麼環境,「如果你進一步去檢討他的教育、成長環境,你會看到社會問題在哪裹,才會想到要改變」。, 15歲開始,她拍了30多萬張「草根台灣臉譜」,讓大眾多認識基層人物生命力,她更獲邀到世界,包括北京奧運期間到北京舉辦攝影展。四處拍照,少不了與人交流互動。沈芯菱很喜歡藉聊天加深對鏡頭下人物的認識。「愈長大愈覺得小時的貧窮是一種祝福。」4歲開始幫父母看檔賣東西,她自小就學獨立, 「如果不是小時候要幫父母資東西,要跟客人接觸要去互動,我不會像今天這樣。

影響沈芯菱最大的是父母,因為家貧,她從小就自卑,但媽媽常跟她說:「老天爺給你的不是運氣,而是勇氣,有勇氣才會走得更遠。」「也正因為我一無所有,所以不會怕失去,勇於去嘗試。」從小要幫父母做生意,沈芯菱那時愛抱怨。5歲左右,有個小女孩穿漂亮洋裝來買東西,令她非常慕。一天,媽媽神秘地途她一份禮物,是3本二手書,她很失望,但媽媽說書中有不會像洋裝一樣會舊會破的東西「我起初覺得媽媽騙人,但一看就沉迷,長大後才知道她說的,是腦袋裏的知識,以及心裏的愛・不會破舊。」父母一言一行對沈芯菱有重要影響。「小時候我一直不明白為何爸爸媽媽在自己的東西遠沒賣出去時要幫助隔壁的阿伯,他們跟我說,「爸媽有一天也會老,難道你不希望有人來幫我們嗎?」」她笑說,父母只有小學畢業程度,但對他們而言,關懷、幫助別人已是一種生活習慣。「今日,幫助別人對我來說也成為生活方式。」別人的一個笑容、一聲感謝、孩子的成長等,就是最好回報,也是她最大的動力。「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說:「在別入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我是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存在和可能。」能用自己的力量幫人,是存在價值的證明。小學開始自己掙錢,她一開始想到的也是改善家境,但父母要她把錢存下。10多年來,她投入公益已超過500元台幣(約130萬港元),但她反指自己是個「自私」的人,因為「在幫人時自己也收穫成長、快樂」。

父母身教、言教讓沈芯菱不吝嗇付出,帶來獎項和榮譽,包括台灣50年來最年輕的「十大傑出青年」、兩獲「總統教育獎」等。「拿獎的第一秒是開心,下一秒就覺得責任來了。」她覺得,社會給她這個機會、地位,就要把這個角色做好。有否壓力?「壓力都被我轉化成動力了!」做不了的事先放下但不放棄她多次強調自己是個平凡人,「我不是從11歲開始就立志要助人,11成時很簡單,就是因為看見問題、了解問題、感覺問題,所以想要解決問題,其實很單純」。在她看來,行動由認知、體會社會的不公開始。她不希望年輕人因覺得個人的力量渺小就什麼也不做,「現在做不了,你可以先放下,但不要放棄」。她說自己是「很努力、遇過很多挫折」才有今天的成果。她往往把做不了的事記下,例如將「安安免費教學網」發展成雲端視訊教學,並進一步擴展到兩岸地,「這個難度很高,但我現在有人際、有資源・就可以做了!」她透露,將這「教育工程|發揚光大是她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再來,她要努力的是「思想工程改變台灣一些刻板印象和傳統價值觀,例如學生只重學業講求功成名就、瞧不起基層民眾的觀念。她期許就用自身經歷傳遞一種新觀念「成功不一定是你可以打敗多少人,而是可以幫助多少人。」至今她到大學、高中、中學、小學等辦過500多場演講,她也熱中於此,「有時候,你一句話、一個觀點,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她笑言,有喜歡唱歌的學生聽了她的演講後到醫院唱歌給病人聽、喜歡運動的想到跑操場慕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