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傳承孫越沈芯菱做公益 換來快樂人生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志工風潮,許多人都相約逗陣「做志工」。只要帶著「利他」精神,人人都能夠做到,人人也都可以參與,即使如陳樹菊等辛勤過日的民眾,也都能利用餘力付出。這種志工精神,成為台灣人自豪也被國際肯定的軟實力。 九月的「台灣關鍵字:十二個社會新動力」專題,以「志工」為關鍵字,在孫越和沈芯菱的跨世代對談中,孫越捨棄名利雙收,卻換來廿三年的快樂;沈芯菱從公益奉獻中找到肯定,期許年輕人別像候鳥來去當志工。此外,在當前對醫療體制充滿批評檢討之際,也讓台灣路竹會醫護志工談談他們的義診之路。 廿多年前的台灣,「志工」觀念剛萌芽,一句「夜深了,快回家吧!」在黑暗中勸撫了年輕人徘徊的心;二○一○年拿下金馬獎特別貢獻獎的孫越,是台灣第一代志工拓荒者,其人生故事比電影還精采。而兩度榮獲總統獎的台大碩士生沈芯菱,小小年紀竟投身公益十二年,是全國最年輕的志工先鋒,更被《世界年鑑》、《台灣名人錄》及高中、國中小學等八本教科書列為青年典範。 中國時報社長王美玉九月間邀請孫越與沈芯菱進行跨世代對談,老少兩人有若祖孫卻相敬相惜,彼此關懷投身志工的初衷和甘苦。原來,孫越卸下大明星光環當志工,是來自一場死亡的刺激;而沈芯菱的公益啟蒙,卻是鐵皮屋下的貧窮。 送炭到泰北 開啟意外人生 一九七○年代,是孫越演藝事業的高峰,兩年內拍上兩百部電影,紀綠無人可及,名利雙收他卻不快樂,曾三次想自殺。一九八三年代表宇宙光「送炭到泰北」行動,意外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面前死亡,任何人卻都無能為力!」中國青年軍出身的孫越,打過仗看過死亡,但他開始思考,不該只為自己活。 他回國後宣布「八個月做公益、四個月拍電影」,一邊演戲一邊當志工,但發現兩者難以兼顧;一九八九年,就在沈芯菱出生的那一年,孫越正式退出了四十年演藝生涯,白天宣導戒菸捐血、捐贈器官、安寧緩和醫療等公益,晚上則留給家人,「這輩子我最喜歡演戲,不管是小舞台還是大場面,我都夢想成真做到了,所以我不太在意自己了,想為弱勢向社會發聲。」 早熟的沈芯菱,則毫無一般人的快樂童年。她坦承,自己一直很自卑,小時候擺攤賣汽水、花生、菱角等微不足道小東西,賺錢有限、居無定所,「有一天,一個小妹妹來買汽水,一樣都是五、六歲卻穿著漂亮洋裝,反觀我一身髒兮兮…」幾天後,沈媽媽神祕從身後拿三本舊書送她,語重心長說,「我們應該去想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想要的東西,人總是喜新厭舊,衣服外在舊了就丟了,很多東西卻是別人一輩子拿不走的。」 路邊攤教育 體會自己富有 「我長大真的發現,知識、親情、關懷和善良才是一輩子拿不走的東西,因為有父母的陪伴,我慢慢從貧窮活中體會自己的富有,所以,路邊攤的貧窮教育,是我最大的養分!」十一歲,媽媽發現她的電腦天分,向親友借錢卻飽受譏評,最後變賣玉飾買了中古電腦,沈芯菱幾經苦學,十二歲架設網站幫忙賣衣服,更為愁眉不解的阿公和雲林斗六農友成立文旦產銷網,成為台灣第一個農產直品銷網站,大開公平交易的先例,十年來已成功銷售一百多萬斤。 「十年前投入時,我不知道這就是志工,只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生活周遭開始而已!」沈芯菱自覺,只有自己可以幫助自己,也只有自己可以放棄自己,怨天尤人沒有用,但積極改變就會不一樣;家境收入穩定後,沈芯菱從農產品動不動崩盤,感受到台灣產銷機制的脆弱不全,看到城鄉差距的教育弱勢,她架設安安學習網站,讓沒錢補習同學迎頭趕上,「一碗飯如果自己吃,只有一人開心;但十人吃,就會有十一人開心,加上我自己。」 八月下旬,孫越在教會上向太太「孫媽媽」致意,感謝她當年「半推半就」接受他退出演藝圈沒收入的生活。孫越說,他想到的是社會公義,但太太卻要張羅生活,他算算拍戲賺來的房子和存款,其實和軍公教差不多,這樣就夠了,「但當志工廿三年換來的,反而是愉快的心,改善了和家人和社會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你怎麼面對你的明天!」 老婆做後盾 推戒菸成箭靶 孫越所到之處,路人無不投以敬愛的笑臉。但當年為了推動《菸害防制法》新法上路,他卻成了箭靶,不少老煙槍生氣打電話來抗議,甚至有人當著孫越的臉大呼一口菸,嗆他「我可是戒菸了」,孫越毫不動氣只是笑說,「他們沒有情緒的出口,讓他們發洩吧。」 沈芯菱幫老農賣水果,卻也常被鄰里譏「小孩玩大車」,從小最常聽到的三個字就是:不可能。不管用電腦賣柚子,或做教學網、英語園地、到菜市場發傳單,從網路銷售到實體教室,國中生的沈芯菱常被誤認是詐騙集團,對她而言,人生最大的挫折不是貧窮匱乏,而是人性的不信任,「不是說做好事有好報?但理想和現實往往落差很大,我要謝謝當年所有瞧不起我、不願意借錢、認為我們癩蝦蟆想吃天鵝肉的人,因為那讓我把負面情緒轉變成動力。」 抱怨變抱願 瞧不起激鬥志 把「憤怒」變成「奮發」,把「抱怨」變成「抱願」,沈芯菱努力的成果終於被看見。對於教育部將志工列入十二年國教指標,沈芯菱認為,帶有自身利益的出發點都未良善,恐怕喪失了志工的初衷。志工是無法打分數的,國家由上而下的政策,很難強求動力,應該從下而上扎根,從社區到政府才能長期持續深入,不能像候鳥一樣來一下就走。 經驗豐富的孫越也分析,「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志工,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好志工,有心的人要多鼓勵,但硬要強制不好像在鐵幕?」 年屆八十二歲的孫越,心疼沈芯菱的早熟,「妳從小關心別人,怎麼度過妳的叛逆期?」沈芯菱成熟的說,「做這些公益就是我的叛逆!雖然和別人的叛逆不一樣,但我很幸運這個叛逆對社會有幫助。」她感慨,曾有一段時間自己不想再當志工,因為自己一路做的包括滯銷農產品、弱勢教育、人文歷史關懷和基層生計等,這些不都該是政府的事? 愈多人投入 進步力量愈大 沈芯菱建議政府,不要把志工當成廉價勞力,不要澆熄志工熱情,唯有關心環保、人權、農業、教育的志工愈多,這個社會進步的力量才會愈大。孫越也引用德瑞莎修女的名言,「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共同號召更多年輕人加入志工行列,讓自己的愛心被看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