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ENT雜誌報導沈芯菱的故事

對大多數人來說,電腦、數位相機與網路等科技產物只是消耗品及娛樂方式,但在被稱為「少女公益家」的沈芯菱眼中,這些3C產品卻是用來以愛待人、傳播知識,更是她實現「知識大同」理念的最佳利器。

回到18年前寒冬的北港朝天宮前廣場, 有個5、6歲拿著氣球認真叫賣的小女孩。飢腸轆轆的她被食物香味吸引, 一失神竟鬆手讓緊握的氣球朝天空飛去。驚惶失措的她大喊著不斷向上跳躍試圖抓住,無奈小手始終勾不著,於是小女孩自責的倒地放聲大哭。

賣氣球不僅為了賺取全家人的生活費,更是阿公阿嬤壓歲錢的來源。在遠處看著一切的母親只是溫柔的替她擦乾淚水,牽她走進廟裡誠心向神明祈禱:「如果老天爺願意給我們一口飯吃, 日後一定會教這孩子以愛待人。」爾後,堅毅的母親向人借錢補貨,重新將氣球交到她手中,對於母親的包容與信任,小女孩則是加倍努力的為家庭、為生計打拚。

父母成功身教 摒除物欲行動助人

這個小女孩就是沈芯菱,1989年出生於雲林縣。當時5歲的她最大願望就是吃一隻香噴噴的雞腿。她也會羨慕別人有漂亮的衣服和玩具,但雙親的身教也讓沈芯菱擁有一顆知足、惜福與感恩的心。

以擺攤維生的沈家雖然生活貧困,但父母親仍不吝關懷周遭的人,或是幫助同為攤販的老人家叫賣商品;見路上有坑洞也會撿拾石塊填補路面,讓往來人車不致顛簸。對於雙親的善行,沈芯菱說:「其實他們不覺得是在『幫助』別人, 而覺得這是他們應該做、且有能力就做的事。」

儘管母親只有小學畢業,卻常以二手書取代玩具作為禮物,讓童年時期的沈芯菱了解知識才是一輩子的財富。母親更告訴她:「所謂的富裕並不是誰擁有的多,而是誰需要的少。」耳濡目染下,沈芯菱從小便立志要發揮才能、貢獻所得,幫助許多社會弱勢的人,而她的雙親也總是全力支持,希望能將社會往善的方向推進。

2000年,小學4年級的沈芯菱開始接觸電腦課,從開機、關機、收發電子郵件到簡單的軟體操作,沈芯菱很快就能輕鬆上手,她的好表現讓母親不惜變賣嫁妝,買了一台二手電腦送給她, 也從此開啟了她與科技的不解之緣,更開創了她一生的志業。

問題積極解決 科技促進階級流動

2001年,12歲的沈芯菱發現雲林文旦滯銷嚴重,便利用電子郵件行銷,意外替阿公及農民們賣出3萬斤文旦。加上當年父母經營的雜貨店歇業,欲改善家境的她,無意中看到一本報導「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趨勢」的雜誌,於是便看書上網自學架設網站,幫轉作成衣代工的父母親銷售衣服。也因為這個網站,使得訂單量日漸成長, 也因此逐漸脫離貧困。

此後,無論是架設「農產品聯合公平直銷網」讓在地農民免去中間商剝削;或是架設「安安免費教學網站」讓沒有錢補習的學生自學;還是為了保存台灣小人物辛苦生活點滴而架設的「草根台灣臉譜網站」等,都是沈芯菱遇到問題、思考解決、並付諸行動的成果。然而在摸索過程中,她也遇過許多困難,例如安安免費教學網因涉及教材的編寫,需要專業與技術,且網站本身是個龐大的資料庫,因此如何建構與管理都是當時的她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但她仍憑藉著勇氣與熱情嘗試製作並尋求學校老師的教學經驗分享「雖然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種挑戰,但也因為如此,才讓我現在很懂得『應變』(台語)。」沈芯菱打趣的說。

靠著自修取得共37張電腦相關證照的沈芯菱,她所擁有的硬體設備其實很簡單也很普通。從二手桌上型電腦到現在的二手蘋果筆記型電腦,加上常使用的影音編輯軟體,還有為拍照所

添購的數位單眼相機、以及一台普通的手機,她笑著說:「跟『同業』比起來,我的東西都很普通沒有這麼專業啦!」

回顧過去的成果,沈芯菱說,其實她最希望用資訊科技促進「階級流動」。儘管目前對資訊科技的發達有正反兩面的評價,但她認為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本身不帶有任何價值判斷,端視使用者如何去利用,而她的人生,正是善用科技而擺脫貧窮的最佳範例。

整合多方資源 公益結合行動科技

從台灣農產品的行銷販售、免費教學以及文化保存等三個長期關注的面向來看,沈芯菱認為,台灣目前不缺資源,只是分配不均,也因此她一直致力建立資源整合的平台。她也犀利的指出,近年興起的在地型社區式經濟發展,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全球化農業,確實有相當的抗衡作用,然而政府應該更積極的投入各地農業資源的整合,雖有網站卻效果不彰,甚至不如農民或團體所成立的產銷平台。因此她正計畫建立一個整合各方網路資源與農產品產銷資訊的網站,除了方便農民自行產銷控管、免於剝削,更讓消費者易於獲取商品資訊及選購。

沈芯菱說,國內外有愈來愈多免費的教學資源網站,城市學生利用可攜式設備,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筆記型電腦等,就能適時適地的自主學習,讓教育融入於生活之中;至於偏鄉地區或弱勢學生硬體設備不足的問題,除了有賴政府添購或企業捐助,在軟體部分則應培植教學人才及設計長期教學活動,才能加速降低城鄉的數位落差。而她也正著手將安安免費教學網,與時興的雲端技術結合,推出線上互動式教學。

此外,針對台灣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的消逝與破壞,沈芯菱也提出「台灣文化觀光護照」的構想,希望讓各地年輕人深度記錄家鄉值得介紹的人事物,透過網路平台廣為人知。她更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回歸自己的家鄉生活。以雲林為例, 因為年輕人口外移情形嚴重,若能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生活,將有益經濟發展與在地文化的保存。

今年推甄上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沈芯菱,更懷抱著「將發言權還給社會基層以實踐公平正義」的理念,計畫成立一個獨立的媒體整合平台,讓民眾輕鬆瀏覽各獨立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報導與分析,不僅有助於民眾對社會議題的了解、推動實際的參與,還可提升各獨立媒體的曝光度。

她同時也打算將計畫與行動科技相結合,自行設計或與其他單位合作開發App,讓民眾能更簡單輕鬆的參與。

服務中發現潛能 以志趣幫助他人

沈芯菱形容自己積極、果決,對人事物都保有同理心;不喜歡的事情總想迅速解決,而對於有興趣的事便熱情投入,尤對社會有益的事更常廢寢忘食。面對得獎與各方的讚譽,沈芯菱坦言是個壓力,「得獎的第一秒會覺得很開心很榮幸,但下一秒就變成了責任,所以其實是壓力大於喜悅,因為背負了大家的期待,所以總會再三思考該怎麼做比較好。」但她也不諱言,「人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所以只要是她覺得對的事情,任何能幫助弱勢的事她都會去做。

沈芯菱也建議對未來感到茫然的年輕人不妨投入志工活動,「做志工不單是幫助別人,而是從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她叮嚀有心從事公益活動的年輕人:「幫助別人不一定要跑到非洲當志工,先找到自己的志趣及目標方向,再運用興趣和專長,就能幫助周遭的需要幫助的人」。

Comments are closed